数字音乐产业10年跨越:
过去10年,中国大陆数字音乐产业在技术革新与模式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式发展。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仅6.49亿,其中网络音乐用户4.78亿;至2024年12月,网民规模激增至11.08亿,网络音乐用户达7.48亿。10年间我国网民增长4.59亿,网络音乐用户增长2.7亿,用户基数的扩张直接推动我国数字音乐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498.18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027.46亿元。中国主要音乐平台在线音乐付费用户规模突破1.8亿,中国更跃居全球第五大录制音乐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但这一进程并非坦途。数字音乐平台的正版化推进历经两大阶段:2015年之前为盗版侵权阶段,其中2001—2010年间以传统音乐MP3下载业务为主,此期间的盗版侵权问题尤为严重,早期音乐平台以免费模式吸引用户,通过广告盈利,版权问题被长期忽视。2010—2015年为规范过渡期,随着《著作权法》修订与行政执法力量加强,音乐平台开始重视录音制品版权,但词曲作者收益仍微薄;2015年至今进入正版化有序推进阶段,2015年国家版权局颁布“最严版权令”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16家直接提供内容的网络音乐服务商主动下线未经授权音乐作品220余万首,终结数字音乐的“免费时代”,推动产业向健康生态转型。10年间,数字音乐正版化工作从初步探索走向系统完善,虽遭遇波折,但始终朝着全面正版化目标稳步迈进。
音著协的10年实践——
构建数字音乐授权新模式
在正版化进程中,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以下简称音著协)作为集体管理组织的中坚力量,持续探索数字音乐授权模式创新。面对海外集体管理组织以表演权、广播权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现状,音著协早在2008年便启动网络业务战略调整,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将业务重心向数字音乐领域延伸,逐步构建起版权保护与授权机制的立体框架。
音著协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广泛代表性,通过会员入会及与80余家海外同类组织签订相互代表协议,代表全球300多万词曲作者、超2300万首音乐作品著作权;二是技术支撑,拥有音乐作品著作权大集成系统(iSMC)和全球最大华语音乐数据库DIVA,并作为国际标准音乐作品编码(ISWC)中国大陆唯一代理机构,实现会员作品全球唯一性识别与海外权益保护;三是模式创新,2011年起在国家版权局指导下,与百度等主流平台谈判协商,首创“主渠道合作模式”,以高交易效率、确权保障、普惠收益三大特点,解决海量作品授权难题。
自音著协成立30多年以来,已累计为音乐著作权人收取著作权使用费共计达43.5亿元人民币(含表演权、广播权、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相关权利收入)。其中网络音乐相关著作权使用费收入从2011年的1107万元增长至2021年的2.35亿元,10年间增长了20倍,成为音著协著作权收入的重要来源。尽管2022年后因平台续约延迟导致短期下滑,但近期谈判已取得突破。据不完全统计,2015—2025年音著协为词曲作者投入分配网络著作权使用费近10亿元。多年来,音著协为词曲著作权人带来了丰厚收益,不仅进一步激发了词曲著作权人的创作热情,还吸引了大量的词曲作者加入音著协,促进了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良性循环和繁荣发展。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音著协会员总数达到14064人(含出版公司和自然人会员),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稳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挑战与未来——
构建高质量版权保护新秩序
中国大陆地区数字音乐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自2015年以来,数字音乐开始了正版化新阶段,数字音乐市场逐步从盗版泛滥到正版主导,从无序生长到规范发展,逐步构建起了健康有序的版权生态体系。但随着音乐使用方式的多元化及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新的挑战随技术变革与使用场景多元化而涌现。
音著协提出四大应对方向:持续深入推进数字音乐行业正版化进程。针对短视频、直播领域存在的侵权问题,需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鉴于短视频与直播平台作为新兴音乐使用场景,其侵权行为呈现碎片化、即时性特征,且部分平台通过滥用“避风港原则”规避侵权责任,客观上助长了侵权行为的蔓延。考虑到直播平台主播群体庞大,若要求权利人逐一维权将面临巨大现实困难,建议建立平台主体责任机制,通过强化平台监管责任、提升技术监测能力等多维度手段加强规制,切实维护创作者合法权益,保障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着力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结算数据体系。结算数据作为音乐版税结算的核心依据,其规范化建设对行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建议在正版化推进基础上,建立政府指导、行业组织牵头、网络平台协同的三方共治机制,通过制度约束、行业自律与技术赋能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立体化结算数据监管体系,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版税分配机制奠定基础,切实增强各参与主体间的信任基础。
严格规范国际音乐版权公司授权合作行为。针对部分国际音乐版权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不遵守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利用各国、各地区著作权法对网络权利理解和称谓上的差异,在海内外授权操作上区别对待,在词曲著作权领域绕开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扰乱了正常的版权授权秩序,损害了广大原创音乐词曲作者的合法权益。所以,进一步规范这类授权合作的行为已成为当务之急。
深度把握AI技术带来的产业变革机遇。AI技术在音乐创作、制作、分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既为产业创新注入新动能,也对传统数字音乐体系提出新挑战。其积极影响体现在提升创作效率、降低制作门槛、优化版权管理监测及精准识别侵权行为等方面;但同时也带来原创作者权益冲击,包括生成式AI对原创作品的替代效应、训练数据侵权风险及生成内容抄袭等问题。因此,需在充分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建立配套制度规范,引导AI技术健康发展,实现技术赋能与权益保护的平衡。
立足新起点,共建高质量数字音乐版权保护秩序。回顾我国数字音乐发展历程,从2005年“剑网”行动打击网络盗版侵权,到2015年“最严版权令”推动行业破冰,再到2025年的10年间既见证市场爆发式增长,也经历版权竞争的阵痛与反思。当前,随着法律法规完善、执法力度加强及授权秩序规范,行业正版化进程不断持续深化。面向未来,在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数字音乐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其版权保护秩序建设不仅关乎产业健康发展,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自信。
新征程已然开启,政府监管部门、数字音乐平台、权利人及行业服务机构等各方主体,都应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齿轮。相信在多方协同努力下,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繁荣、健康的发展新局面。
(作者系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副总干事兼党支部书记)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新媒体矩阵:
集团旗下品牌新媒体矩阵: